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在促进商品交换的矛盾的同时又加剧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出现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辨析题】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答题思路:为什么是金银来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相对于其它等价物的优势(1)容易保存(2)本身有价值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
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费雪方程式 MV=PT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有社会劳动,又有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层根源。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 劳动者是自由人
-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一无所有:指谋生手段)
人被异化为物。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马克思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3)生产剩馀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 和 价值增殖过程 的统一。(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全部预付资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新价值=V(工资)+m(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C+(V+m)
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C/V
预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
例如工人每天制造6双皮鞋,耗费生产资料每双10元,每天工作6小时,每小时创造1元新价值,每个劳动力日价值6元。剩余价值为 0 。如果延长工作时间到 12 小时,剩余价值为 6 —— 剩余价值来源于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剥削率):
$$
m' = \dfrac{剩余价值 m}{可变资本v} = \dfra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劳动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积累的动因
- 内因: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 外因: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后果
- 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
- 伴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相对人口过剩”(不被资本增值所需要),工人失业,带来社会问题。
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
-
第一种是流动的过利人口:城市和工业中心临时失业的工人
-
第二种是潜伏的过剩人口:农业过剩人口
-
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由于过度劳动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资本家听需要的文化技术,往往经过多次失业以后,很难再找到正式的工作。
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资本主义积累会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一-马克思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中,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需要一一种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来取代资本主义。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个别资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运动就是资本的周转和循环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阶段 | 公式 | 职能形式 | 职能作用 |
---|---|---|---|
购买阶段 | 货币资本 | 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 |
生产阶段 | 生产资本 | 生产剩余价值 | |
销售阶段 | 商品资本 | 实现剩余价值 |
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
1.资本的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的构成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补偿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取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i):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
$$
p' = \dfrac{m}{c+v}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乃至经济危机的根源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文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在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观象。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利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利削和压迫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