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老师推荐书单: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毛泽东:《实践论》
笛卡尔:《方法谈》
培根:《新工具》
洛克:《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Recall
什么是实践:实践的主体有目的地,社会性地,借助物质工具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什么是认识
认识主体,借助一定的认识工具,对认识客体进行认识。 认识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什么是认识主体
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并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或人类。
认识客体的分类
- 自然客体
- 社会客体
- 精神客体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2)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本根对立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的路线。
(3)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反映论:主体 <---> 客体
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主题 <---> 实践 <--->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确定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习
小结: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是照镜子式或照相式的反映,只有反映,没有创造。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 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
- 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
- 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评价、反馈、调节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从实践到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某个特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形式。苹果:红,硬,甜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不存在中介),具体:只反映表面。
感性认识的缺点:直观、不深刻。
什么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理性思维对事物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有判断推出新的判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区别:
- 熟知不等于真知,名称不等于概念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联系:
-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备的条件
- 占有大量的,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 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地加工和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
.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4个条件:
第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还必须为群众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检验真理的标准时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包含谬误。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来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只存在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有条件的。
-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结果。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相符合的认识。
-
其次,从实践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自觉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于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的两方面:
- 主题的需要和利益
- 课题的某种属性或功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
真理的价值性:真理对人类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题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价值的特性
- 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