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明白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况
- 位置的相对不变化
-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运动为什么是绝对的?——运动源于矛盾的斗争性的不断发生和统一性的条件性形成的综合体现。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有外力能改变运动状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克鲁底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大分歧——矛盾是否是事物变化的源泉。
自然界是物质的
社会是物质的:
-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 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作用,但是依然是,以物质的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实践意义: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践
科学的实践观
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 人类 有目的地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也即对象性活动。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
- 人本身的自然力,物质基础(自然性)
- 知识和经验,智力因素(社会性)
- 情感和意志,精神动力因素(意识性)
实践客体
指的是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客体的条件:
- 客观存在物
- 纳入主体的活动
实践的手段(中介)
实践的基本特征
-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
- 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不能超越其历史社会阶段背景。
实践的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
- 社会政治实践
-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是一切(物质,思想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 >> 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 >>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精神生活
经济结构 >> 政治结构 >> 观念结构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世界的存在方式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以区别作为存在前提。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 联系是两个及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
- 联系以区别为前提
- 。。
- 。。
联系的特点
- 普遍性:要素之间,现象之间,整个世界
- 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与性质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生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条件性,条件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多样性:
-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原理的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事物的永恒发展
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
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食物。(李全喜:符合人民的利益)
判断:
- 新事物就是最新出现的事物(错)
- 新事物就是比较流行的事物(错)
- 新事物就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的事物(错,不可能完全隔开)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无法容纳的新内容。
最后,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不可战胜,还在于它的出现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 (REF)
发展的过程是 阶段性 与 持续性 ,有限性和无限性,稳定性和变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
发展原理的意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实际问题。